清晨,百鸟的欢畅唤醒了沉睡的皖北大地,也唤醒了位于淮北市烈山区军王村的二公司龟山采石场。
碎石机隆隆响起,不同粒径的石料从输送带分离出来。工人们将石料装进货运列车,通过铁路部门的调度,到达目的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群从枝柳线下来的筑路人,为修建阜淮线来到此地,开山采石,供应铁路道砟。
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甲控”、“甲供”等名词频繁出现,石场人转而生产起碱石、米石等一些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
山体在逐渐缩小。起初的8台小型碎石机被3套碎石机组替代,各种重型机械取代了当初的人工,唯有那渗透了几代人汗水的石料漏仓,见证着石场人“挖山不止”的情怀。
村西头的占地21亩、原本容纳二三百人的场区,依然是十多排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砖瓦平房。那棵与场同龄的梧桐树,早已亭亭如盖,合抱有余。年轻的人们对父辈们的创业时代充满着好奇,这棵梧桐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镇场之树”。
在每一个万物苏醒的季节,员工们都会细心观察场里那唯一的牡丹,发芽、开花、生长。这株早年由一位老场长从阜阳移栽而来的牡丹仿佛有了灵性,哪一年牡丹花开得多,就预示着当年石场兴旺发达。
于是,这承载着美好期盼的牡丹成为了员工心中的“兴场之花”。
在牡丹盛开短暂的花期里,石场就召开职代会。他们讨论新的管理办法,作出新的决策。今年的职代会,人们循例称它为“十届三次”。
时光在这里流过了30年,一批人退休了,年轻人顶了上来。他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这里固守着一份宁静的别样生活。
信息录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