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孙小猛,安徽阜阳人,1980年生,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月从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现任中铁四局集团二公司宁波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二分部总工程师,是中铁四局集团二公司人人称道的“技术能手”。
在近5年时间里,他先后被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授予各类荣誉10余项,撰写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EI(美国《工程索引》)收录或检索;带领二分部工程技术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并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在秋雨初歇的甬城,孙小猛正踏着泥泞走向钢箱梁拼接现场,脚步略显沉重。 “今天坐了8个小时车,宁波、苏州赶了个来回,给儿子办入学手续跟钢箱梁拼接两不耽误。”他说。
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孙小猛面临很多选择:导师极力推荐他去新加坡或俄罗斯参与海底管线的科研工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一些企业更是带来了高达几十万元年薪的合同……出国做科研,是荣耀;到环境优异的事业单位,是舒适;几十万元年薪,是诱惑。然而,他内心深处认识到: “学土木工程的,只有扎根在现场,才能学有所用。”他最终选择学以致用,让梦想扎根在施工现场。从此,孙小猛成为了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
许多年轻人都经历过 “迷茫期”。但孙小猛认为: “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你都博士毕业了,啥好单位找不到,非得跑到个成年在外、工资又不高的单位修铁路?”孙小猛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诠释。
“到了工地,不管你身上的光环有多耀眼,也得从现场、从技术员干起。”时任中铁四局集团总工程师闫子才的话,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
在施工一线的滋养下,梦想注定会实现。
2014年4月12日,宁波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甬江特大桥主桥斜拉桥第一片钢箱梁正式开始拼接。这座国内首座钢混结合梁双线铁路斜拉桥,有着双塔四索面的结构,有着比肩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的高度,有着光图纸就有27页的钢混结合段,有着精度极高的钢箱梁线型控制要求……
2014年4月28日2时,钢箱梁第四节段开始拼接施工。孙小猛又像往常一样,在现场盯了近5个小时。钢箱梁吊装到位,控制梁面平整度的各项数据出来后,孙小猛敏锐地察觉到,梁面整体走向有偏下的趋势。在与现场监控人员对接时,孙小猛提出的想法遭到了监控单位的否定,他们坚持原设计,拍着胸脯说没有任何问题。
心存疑惑的孙小猛,没有因此而松懈。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并亲自建模比对,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钢箱梁拼接越多自重越大,而斜拉索却 “力有未逮”,导致梁面偏低。若再不及时调整,将造成桥梁无法合龙。 众多桥梁专家汇聚一堂,孙小猛从容地演示自己的建模检算结果,直指问题核心,并提出斜拉索索力调整方案,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今,设计、监控单位的一些技术人员都主动与他保持联系,探讨技术问题。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孙小猛也深感施工一线技术人才的缺乏和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在工程部这个由很多 “80后” “90后”组成的团队里,孙小猛对年轻技术人员严厉而又亲切。大学毕业生初来项目,他帮着大家制订职业规划;月初,他给每名技术人员分配任务;月底,他又亲自检查进展情况,工作上的高压让年轻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孙小猛说: “对年轻技术人员严格,是因为我想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
任世鹏就是在他的一手栽培下,从一名技术主管成长为了分部副总工程师。2012年,在孙小猛的指导下,任世鹏参与编写的一项重大QC技术攻关成果一举夺得 “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在宁波的3年多时间里,宁波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二分部获得省级工法两项、国家级工法一项,获得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项荣誉成为孙小猛搏击青春的最好见证。
编辑感言
因为热爱,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孙小猛虽刚三十出头,却已是人人称道的“技术能手”。他正以中铁四局人的豪情、气魄与精神在施工一线磨炼着自己的意志,用汗水、拼搏和奉献演奏着青春的乐章。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孙小猛坚守着自己心底的梦想,并将其传递给身边的年轻人,指引他们茁壮成长。
信息录入:刘为洋 班丽 责任编辑:桂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