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相信,一向风风火火奔波在工地的王广杰,突然住进了医院。躺在洁白的病床上,王广杰觉得好久都没有这样悠闲了,他本想等高压线迁走待最后12根桩基灌完,再到医院检查,可连续20多天的发烧,他终于坚持不住,一下子晕倒在施工现场。
“急性髓性M1型白血病!”听到诊断结果,王广杰的脑子一片空白,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血癌,绝症!”这几个残酷的字眼在他的脑海里纠缠不休,难道就此告别心爱的工作岗位了吗,难道再也不能与工友们并肩作战了吗?想起这些,王广杰有一种难言的心痛,他痛苦地闭上眼睛,那些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
“尖刀班”的领头人
1987年,王广杰子承父业在中铁四局二公司参加工作,25年来,他所干的每一项工程都与桥结缘,先后参建的大大小小桥梁达30多座。然而,最令王广杰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还是参加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
杭州湾同事张万虎回忆说:“王广杰一到杭州湾,就‘研究’起了大海,每天一大早便去海边观察。一个多月的风吹日晒,他终于摸清了潮汐变化的规律,施工方案渐渐清晰,可王广杰的脸上却蜕了几层皮。”
王广杰所带的施工班组是闻名遐迩的“尖刀班”。
至今,“尖刀班”的工友郑世勇还清楚记得,有一次,在拼抢栈桥平台钢护筒时,突遇强台风,大家都说放弃吧,可王广杰坚持说:“我们离成功只一步之遥,此时放弃,不但功亏一篑,还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他带头喝下一碗姜汤,冲进暴风雨中,与大家一起鏖战到深夜,确保平台安全后才放心离开。
受海风、潮汐的影响,钢管桩定位难一度成为制约工期的主要矛盾。爱钻研的王广杰又较起了劲,他主持成立了QC攻关小组,经过17次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设计出了一套栈桥钢管桩水中导向定位设备——“装配式悬臂导向架”,从而大大提高了工效。栈桥施工从每月的600米,逐步攀升到700米、800米,还创造了每月完成1000米的纪录。最终,9.78公里的栈桥提前8个月完成了任务,QC小组还获得了“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
在杭州湾的三年,三个春节王广杰都是在工地过的。妻子孔玉红说:“逢年过节回不来,平时也是有事出差才顺道回家,他不过是这个家里的匆匆过客。”2005年,王广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后,他悄悄告诉妻子:“我现在不是普通员工了,大家都看着咱,咱就要做出个样子,家里的事你就多操心了。”
工地上的硬汉子
从杭州湾到阜阳站改、昌九城际、内蒙绥满,王广杰一路走来,他也从一名普通工人走上了副经理、项目书记岗位。
与王广杰一起搭班子的项目经理杨建学说:“王书记当时负责内蒙绥满19标、25标两个项目的对外协调和征拆工作,当地居民民族众多,管线迁移涉及多家产权单位,协调难度非常大。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一跑就是一天,协调各方关系,破解征拆难题。我们的工作多次获得业主嘉奖,这是与王书记充分发挥的‘先遣军’作用分不开的。”
就在王广杰为征拆工作多方奔走时,他突然觉得腰部隐隐作痛。“不好,肾结石又犯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咬牙强忍着。有一回,一个同事看见他尿血,吓了一跳,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都是老毛病了。”大家劝他去医院,他说:“等把电力线迁完我一定去。”
病情发展很快,疼痛开始剧烈。2009年10月的一天,王广杰在工地勘察红线用地情况,走了整整一天,回来时,腰部疼痛难忍,用手撑着才勉强挪到车上。同事们看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
院方检查发现,王广杰左肾有一颗直径2.8厘米的结石,堵住了尿管且已造成肾积水,必须立即手术。手术的前前后后,王广杰一共住院不到20天,病情稍有好转,他便不顾医生劝阻,提前赶到了工地。而此时,手术插入的管子还带在身上,这样一连持续了两个月,他才去医院把管子拔掉,就连医生都惊叹“这个人有顽强的意志力!”
调到钱江通道项目后,王广杰再次扮演双料书记的角色,担任2标、3标两个项目的党委书记。2011年3月份,为妥善做好鱼塘的征拆工作,使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在连续作战的14天时间里,王广杰和大家一样,一身泥,一身水,昼夜奋战,打响了同鱼儿赛跑的攻坚战,终于提前实现了养殖户按期投苗的目标。王广杰的这种执着和努力,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对该项目的征拆工作大开绿灯,赢得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典型在全线推广。同年7月,他被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2011年11月,是钱江通道2标征拆的关键阶段,部分高压线还没有迁走,钻机进不了场。连续发烧多日的王广杰仍坚守在现场,项目经理黄德刚多次催促他去医院检查,他觉得也许是过度劳累免疫力下降所致,就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突然晕倒在施工现场。
2011年11月22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具诊断结果:“急性髓性M1型白血病”,白细胞超出正常值10多倍。消息传到项目部,大家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这个昨天还在工地上奔忙的人,今天怎么可能突然得了白血病?
“王书记是个硬汉子,他这次是累倒的!”说起王广杰,黄德刚显得有些激动,“那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协调高压线迁移的事,发烧都20多天了,也没顾上去医院检查,总是当成季节性感冒在镇上的卫生所拿药、打针,要是早些去医院,也不至于会这么严重。”
病榻上的乐观者
王广杰患病前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患病后也未改其乐观本色。自住院治疗以来,外人看到的王广杰,都是一个灿烂笑着的人,一个“看起来没病”的病人。
钱江通道2标项目部工会主席杨世凡介绍说,每遇到亲朋好友到医院探望,王广杰总是走到无菌病房门口,热情地道谢,主动介绍自己的病情治疗情况。在医生不允许下床时,他透过玻璃窗微笑着与大家挥挥手,指着输液瓶,示意医生不让出去。
为了配合医生治疗,王广杰躺在病榻上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查资料,了解病理知识,主动与医生沟通交流。“王广杰这个人很乐观、很坚强。”主治医生说,“我从医这么多年,见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很多病人早就崩溃了,像他这样的极少见。”
妻弟孔万恒经常到医院看望王广杰,“每次见面他都是面带笑容,主动跟我聊聊工作,叙叙家常,还让我多安慰安慰姐姐,真的感觉他好像没什么病一样。”孔万恒说。
“除了化疗戴上帽子、强壮的身材略显消瘦之外,看不出他还有什么变化,他对大家的笑依然是那样灿烂、没有任何勉强、不含一点儿杂质。”前去医院看望王广杰的领导和同事络绎不绝,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躺在病榻上的王广杰经常想起女儿,可从女儿第一声啼哭到牙牙学语,从迈出人生第一步到第一次背起书包,他都不在身边,甚至到上小学、升初中,就连高考,王广杰也不在身边。
有一次暑假,母女俩去工地探亲,整整一个月时间,王广杰也没有陪过一天。快要开学了,女儿闹着让爸爸带她出去玩,王广杰一着急,伸手要打女儿,女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抹眼泪一边委屈地说:“你凭什么打我?这么多年来,你给我买过什么,你带我去过哪儿玩……”妻子听到后,娘儿俩相拥而泣。王广杰抬起的巴掌停在半空中,他紧紧咬着嘴唇,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说起这些,坚强的王广杰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大家这才看到他侠骨柔肠的一面。“我亏欠家人太多,他们对我有期盼,也有理解,事实上,他们也为企业作出了贡献。”王广杰感慨地说。
如今,女儿王婧已是苏州科技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每逢周末,她都会到医院看望父亲。有一天,女儿突然提出要抽时间打工,王广杰感觉孩子一下子长大了,他微笑着对女儿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等你学业有成了再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王广杰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后,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一名甘肃籍大学生志愿为王广杰捐献骨髓。2012年3月20日,王广杰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现正处于术后恢复治疗期。当得知全局上下都非常关心他的病情,还为他组织捐款、捐献血小板、垫付医疗费时,王广杰再三告诉笔者,一定要通过媒体转达他对企业、对大家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我一定能回到工作岗位!”采访的最后,王广杰笑着说。那笑声,是那么爽朗、那么豪放,折射出一个生命的强劲活力……(曹振华)
信息录入: 责任编辑: